论坛广播台
广播台右侧结束

主题: 丰都新建场:最近的场给你最远的回忆

  • FIy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14902
  • 回复:9
  • 发表于:2017/8/30 11:30:37
  • 来自:重庆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丰都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老场镇是一代人的记忆。斑驳的板壁墙,磨得溜光的青石板路,屋顶的黑瓦飞檐,还有空气里弥漫着的三角粑的香味,此起彼伏的叫卖声,在街上穿梭的货郎、小贩,满是很多人回不去的乡愁。

赶场



农村的集市叫“场”,在丰都县大部分地区,不论是乡镇还是村上的“场”,大多以街为市,商贩们在人流比较集中的道路两旁摆摊设点,周边的村民们也前往买卖货物,久而久之,大家把交易的日子固定下来,也就形成了定期“赶场”。
赶场的所在地大多是地理位置较好、人口相对集中、文化经济比较繁荣的交通要道,随着人口的不断聚集,沿着街道向两头不断延伸,所以大部分“场”都是沿着公路呈带状分布。但新建场的布局比较特殊,场上并非只有单一的一条街道,而是从河边逐渐向山上延伸。

缝纫工



新建场离县城不远,路况好的话,开车十多分钟就能到,不过近段时间,原来的公路正在油化,去新建场得从世纪花城后面绕路而行,所以前前后后花了半个小时左右。
包鸾河穿流而过,把新建场一分为二。从西边的入场口进去,沿路都是新修建的砖房,让人一度以为新建场与其他城镇化的乡场别无二致了。
从右手边的一道拱门进去,景致突然就不一样了。一排红砖阶梯上面,一棵至少要三人合抱的黄桷树耸入云霄,茂密的枝叶亭亭如盖,整块坝子都在树荫遮蔽之下,光线从树叶的缝隙间洒下来,在地上投射出斑驳的星光。树下,青石板洗槽被磨得光溜,外侧长满了苔藓。地坝边的石凳打扫得干干净净,在树荫下看起来格外凉爽。
今年60岁的杨建明一家十多年前搬到树下的这栋房子里,在他的印象中,这棵黄桷树一直都没怎么变过:“听我91岁的母亲说,在她小的时候,这棵树就已经这么大了。”
杨建明家隔壁是一套板壁房子,据说也有几十年历史了。

老粮站




从杨建明家下来,是多年前的粮站,两排仓库沉默着相对而立,听闻已荒废多年,现在被附近的村民用来放柴火。
同行的孙应兵是土生土长的新建人,从小就在新建场上长大,对这里的每一个角落、每一栋房子都很熟悉。他指着粮站旁边的一条小路告诉记者,路的下面埋着输水管道,丰都县城的自来水水源都要流经这里。
从粮站的另一端出来就到了新建场的东边,站在路边能看到蜿蜒的包鸾河从这里流过,虽说是包鸾河的下游,但流到这里,顶多只能算是一条小溪流了。溪水清澈,老远望去,就能看到水下的怪石。眼下正值枫杨开花时节,一串一串枫杨花,倒挂在水面上,如诗如画。
溪边,一座圆形的建筑半掩在树丛里,圆顶黑瓦,宛如农夫的斗笠。屋檐下,是用条石整齐堆砌的圆墙。草丛深处,有一扇仅容一人通行的门,门内有一排长长的石梯,这个格局很容易让人想到西方的古堡。
孙应兵介绍,这座奇特的建筑其实是一个发电站,现在还在正常运转。正说着,电站的工作人员代宗琼从石梯底部走了上来。
今年43岁的代宗琼已经在这个电站工作了十多年。她告诉记者,新建电站修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后,满负荷运转的话,一年能发100多万度电,产值约30万元。
临近河边的一条街是新建场最热闹的街,也是最有韵味的一条街。这里每逢一、四、七赶场,狭窄的街道两旁,村民们摆上自家种的蔬菜、瓜果,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不绝于耳。
沿着街道一直向东走,起初还是混凝土路面,不知何时就变成了青石板路,路的尽头就是锡福桥。仍然是青石板桥面,木制的柱子有被虫蚁啃噬过的痕迹,两边石栏杆上的刻画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,已经风化得看不出原来的模样。

剃头匠




桥上三三两两坐着乘凉的人,尽管当天艳阳高照,但在桥上却感觉不到炎热。一端有一个老剃头匠正在给人理发,用的那种老式的剃头方式,一瓶热水,一桶凉水,一个脸盆,加上简单的工具,摊位就摆好了。
客人来了,在椅子上坐好,剃头匠拿出围巾布一抖、一甩,在客人的脖子上固定好,用热水把头发泡软后,一手执梳子,一手拿电动推刀开始工作,一会儿功夫,一个大光头就剃好了。
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流行因素也吹进了农村,年轻人都赶时髦进了美发店,只有一些老汉还在继续支持剃头匠的生意。

在锡福桥的东头,是一坡长长的石梯,许是年代太过久远,有的青石板已经断裂了,上面有修补过的痕迹。两边有乱石码砌的堡坎。边上的一座木墙房子里,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门口的缝纫机前,专注地缝缝补补。
老人姓皮,今年63岁,曾是缝纫社的职工。缝纫社倒闭之后,他就在场上摆摊,为人缝制衣物、缝补旧衣服。后来经济条件好转,老人在学校附近买了新房,但每逢赶场天,都会回到这间房子“做生意”。
孙应兵谈到,加上学校的学生和流动人口,新建场上共有3000多人,那些青石板路,都是祖祖辈辈走过的痕迹。这些年,人口进进出出,许多老房子都翻新或者重建了,但是场上的布局几乎没怎么变化,他还能准确地找出自家老房子所在的位置。
沿着石梯继续往上走,静静地聆听周围的虫吟蛙鸣,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,仿佛划开了时空的界限,穿越回千百年前那缓慢而宁静的旧时光,每一块青石板,每一块瓦,每一片苔藓,都在诉说着年轮的印迹。




锡福桥

居民在锡福桥上乘凉




锡福桥,曾叫“媳妇桥”,建于清乾隆57年,是一座木石结构的风雨桥,至今有两百多年历史。是连接新建场东西两边的要道。
关于锡福桥的传说有很多,广为流传的是当初在选建桥基踌躇难定时,鲁班下凡,扮成一个衣着褴褛的人在此跳蹬过河,人们齐声决定在此奠基。开工修建时,鲁班又装成一个石匠,要来做工,施工头人见其衣着不整便拒绝了。但他却赖着打了一块中间有一个圆洞的条石,要求卖给工地。工头认为工地有那么多手艺高强的石匠,不愁打不好这块方石,不肯收买。鲁班就把这块条石背到桃子园的一户农家。一位80多岁的老婆婆痛痛快快地煮饭招待他,他感激地说:“婆婆,你真是个好人,我没有什么感谢你的,这块石头你留着,将来下面修桥处一定有用,你就用两块大洋卖给他们。”说罢,老石匠已无影无踪了。当桥修至安砌中界线最后一块间石时,所打的间石不是大就是小,怎么也不合适,为难时突然想起老石匠打的那块方石,大家才去买来安装,分毫不差。人们称这块石头为“天仙石”。
桥建好后,举行落成典礼之时,地方绅士请来县知府大老爷下乡踩桥(即第一个人过桥),不少乡民扶老携幼前来看热闹。桥北一边,正准备放鞭炮、挥龙旗、敬龙神时,一蒋姓姑娘结婚的花轿行到此处,要过此桥。究竟谁先过桥?衙门师爷想用智谋吓唬农家姑娘让路,让知府大老爷先走。但知府大老爷要显示他与民同乐的气派,传话出来:“结婚的可以先走,由新媳妇踩桥,但要说个吉利话,说得不好要受罚。”有胆有识的新媳妇用手捞起红顶稠,微笑着说:“不要紧,你们莫担心。”接着就放鞭炮、奏乐,请新人踩桥。在官府、绅士、父老民众团团围着的紧张气氛中,新娘由新郎搀扶着手,大大方方走到了桥心,焚香点烛,新娘虔诚祝贺道:“新郎迎新娘,新人踩新桥,踩不断的铁板桥,千日修好万年牢。”简单有内涵的一句话,既祝愿了石桥的千牢万固,又祝愿了情谊永恒,妙话双关,在场的人无不鼓掌叫好。就这样让结婚的一行人,热热闹闹过了桥,上了街。从此,这座桥就叫做“媳妇桥”。
据公元1892碑文记载,取“赐尔多福”之意,“媳妇桥”改名“锡福桥”。
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
  
  • 吴建平
  • 发表于:2017/8/31 1:09:39
  • 来自:上海
  1. 沙发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设置签名,彰显个性~吴建平
  
  • 吴建平
  • 发表于:2017/8/31 1:09:51
  • 来自:上海
  1. 板凳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呵呵呵
设置签名,彰显个性~吴建平
  
  • 花匠
  • 发表于:2017/8/31 6:59:02
  • 来自:重庆
  1. 3楼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安逸
仗剑江湖
  
  • 不名一文
  • 发表于:2017/8/31 11:06:43
  • 来自:重庆
  1. 4楼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离丰都好近  但又感觉好远
  • 超车的蜗牛
  • 发表于:2017/9/2 14:15:57
  • 来自:江苏
  1. 5楼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写都好!
  • 怪咖
  • 发表于:2017/9/2 18:34:07
  • 来自:重庆
  1. 6楼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  • 吴建平
  • 发表于:2017/9/3 2:55:37
  • 来自:上海
  1. 7楼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设置签名,彰显个性~吴建平
  • 风随心动
  • 发表于:2017/9/3 21:26:01
  • 来自:河北
  1. 8楼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介绍丰都人文历史,这样的文章好。
  • 怪咖
  • 发表于:2017/9/4 11:19:22
  • 来自:重庆
  1. 9楼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二维码

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

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微信登陆
加入签名
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