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坛广播台
广播台右侧结束

主题: [原创]“欧美名牌”何以风靡亚洲?——读《亚洲名牌圣教》

  • 魂断鬼城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2188
  • 回复:2
  • 发表于:2010/5/31 11:35:29
  • 来自:福建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丰都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   亚洲的经济不如欧美发达,达名牌消费消费却超越欧美。在欧美原产地,名牌只是一个牌子,为什么到了亚洲,它就变成了神明?名牌厂商该如何“发镳”、消费高手又如何“接招”呢?    引子:“名牌拜物教”风靡亚洲
    提起宗教来,大家不陌生。基督教、伊斯兰教、佛教……。今天我们谈的不是这些,而是现代亚洲兴起的,一种另类的宗教:“名牌拜物教”。他们崇拜的,是LV、Armani、Cartier这些名牌商品。东京的女孩子,94%的人拥有LV包的;韩国的女孩子为了一双欧洲品牌鞋,甚至负债而自杀;在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印度,奢侈品都受到虔诚朝拜。中国更是后来居上,已经超过美国,攀升为全球奢侈品消费第二名。全球年产值800亿美元的奢侈品产业,一半的营业额来自亚洲,亚洲人有钱吗?不是啊,这里的确人均收入只有名牌原产地的10%啊。
    欧美的教主施了什么魔法,让这些亚洲人面带笑容交出口袋的日元、韩元、港币和人民币?看不透是吧?
    谁能看透?揭底最怕卧底。两位高级品牌“魔法师”出来起底了。一位是罗哈·切哈(Radha Chadha):消费者心理专家,世界名企的品牌策略顾问;一位是保罗·赫斯本(Paul Husband)香港太古广场担任行销经理,是零售品牌的规划顾问。在2007年,二位写了一本书。全名是《亚洲名牌圣教:破解奢华爆炸的密码》(The Cult of the Luxury Brand: Inside Asia's Love Affair with Luxury)。书中揭示了名牌拜特教的种种奥秘。 
    看人先看眼,看书看书眼。什么是书眼,序言啊。《亚洲名牌圣教》里,台湾大学的洪明洲教授写的序,就是相当闪亮的书眼。他这样写道:
   “时尚名牌是一组现代的象征符号,亚洲人用它来重新定义自己的身分与社会地位。”……。亚洲人热切地想要摆脱贫穷与屈居底层的枷锁,不管是否真正脱离,靠着穿戴名牌,外在上,宣示了地位与身分;内在上,提升了自我认同与自我价值感。……在“原产地”只是一个品牌;但是到了亚洲,却成了“神”。简言之亚洲人的购买或消费不是经济行为,而是宗教行为。”
    如何解读这种宗教的密码?我归纳为三大看点:情感密码、市场密码、流行密码。
    看点一:亚洲人的情感密码:将票子变成面子
    名牌消费为什么火烧亚洲?这本书从两个方面揭示了原因。
    第一个原因是面子文化。亚洲的面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。这些年,亚洲经济快速增长,新兴富裕阶层开始涌现。如何将经济实力转变为社会地位,这就成了一个大问题。商人是干什么的?当你渴睡时,就给你送枕头。欧美的名牌产品来了。男人戴劳力士手表、女人开宝马Z4跑车,看似漂亮的物件,实是成功的标志。广告语经常有彰显成功,尽显尊贵呀,煽动你的情绪。
    品牌圣教形成的第二个原因是什么呢?,是从众心理。《亚洲名牌圣教》揭示的相当深刻:欧美的个人主义最发达,亚洲的集体主义最兴盛。这种集体主义,加速了奢侈品的爆发性的流行。尤其是数量宏大的中产阶级,看到同事挎着40000元的LV包,她们也要去买一个。有些人还会去购买一款2万元的爱马仕包。干嘛?给那些同事来个“盖帽”啊。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    有票子的想要面子,没票子也想要面子。怎么办?商家就把第二个枕头递过来了:名牌折扣店出现了。比方这些年,北京兴起的奥特莱斯,香港兴起的名牌特卖场。我比较过,香港的名牌折扣店要比北京的好得多,Aamani(阿玛尼)、Marni(玛尼)、LV,大概保持200多个一线品牌,连日本游客也慕名而至。
    名牌折扣也买不起怎么办?商家的第三个枕头递过来了:A货店,弄个假名牌用用嘛。有人说山寨现象出于仿冒手机,那是孙子辈的了,爷爷辈的是服饰名牌仿冒者。这早在手机还没有流行之前就出现了,书中写到:
    “即使是挑剔的香港上流社会贵妇,也会到邻近的深圳购买质量极佳的名牌赝品,例如Gucci包、劳力士表与LV皮夹。中国制造商了解,“魔鬼藏在细节里。”
   别说中国人怎么样,外国人也爱便宜啊。《亚洲名牌圣教》写到,一位菲律宾女佣说:感谢她大方的美国老板,每次去深圳就会买一个赝品送她。
    有人说中国制造A货很厉害,那是只知其二,不知其一!在中国经营赝品是“雾里看花”,经常受打击啊。但在韩国经营赝品,那是“明明白白我的心”,一度受到保护。所以韩国才是“赝品一哥”。书中写到:
    “南韩擅长制造赝品的能力可说是威名远播或恶名昭彰。在赝品产业里的“韩国制造”,等同真品产业里的“法国制造”,“法国各大名牌企业对韩国相当忌惮,因为他们的赝品质量极高……。即使热爱高品质的日本消费者也对南韩赝品颇感满意,使得日本成为南韩赝品的最大出口国。韩国赝品的质量之高,据说甚至连欧洲奢华品企业员工也爱不释手。”
看点二:品牌商的市场密码:将“高贵”卖给平民
    啥是奢侈品,我们几位专家争论了半天,总结出两个字,贵和稀。物以稀为贵嘛,这话只说对了一半。
    昂贵性没有错。万宝龙(Montblanc)一支百年盛典笔,约合人民币548万元;一款奢华奥地利手机,要人民币977万元;一只瑞士“经典亿万陀飞轮”表,要人民币749万元;德国玩具商史蒂福公司一只黄金绒毛泰迪熊,要人民币64.6万元;Birkin Bag一只手袋,要人民币300万元,还要订购一年后才能取货。在普通消费者看来,那不是一般的贵,是相当的贵。
    但是你相信奢侈品的稀缺性,那你还是外行看热闹。在内行的门道里,只有少量的奢侈品是真正稀缺的,而且是巨头操纵舆论的结果。连前LV全球总经理布鲁斯威都明白宣称:“稀有性并不是奢侈品的专有特征之一。”
    说出来是“曲高和寡”,做出来是“曲高和众”。——这已经成了多数名牌的核心操作手法。就是在标榜独家、限量产品的口号掩护下,将商品大量卖给所有普通消费者。这种营销策略为他们带来高速的成长和巨额利润。LV包在日本几乎人手一只。香奈尔、芝华士、蒂梵尼等高端品牌,也是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
    不过,老百姓喜欢燕子,那是要拿钱的。怎样让你把钱掏出来?
   《亚洲名牌圣教》起底了奢侈品的秘籍,我把它总结为“十二字诀”:造血统、“Go Logo”、引潮流、秀店堂。
    第一式,造血统。标榜文化的正统、血脉的尊贵。于是,皇室、贵族、上流、品味成为奢侈品行业的流行词。厂商攻城先要攻心,首先俘虏顾客的心智,承认他们是权贵的代表,是财富的象征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    第二式,“Go Logo”,也就是在产品直接大秀Logo做识别,让品牌符号标志化。这种做法是欧美贵族所不齿的,但亚洲人不同,这些容易辨认的符号,更快凸现自己的身份地位,西方的奢侈品牌当然心领神会,放大了来做。从Coach(寇兹)到迪奥、从Fendi(芬迪)到Ferragamo(菲拉格慕)、从LV的字母组合图纹和Gucci(古琦)的“G”字标志,奢侈品牌都竞相设计字母组合图纹大行其道。
    第三式,引潮流。他们时刻提醒消费者,自己是传统的品牌,又具有最前沿的活力。无论是新商品、新代言人、新店开幕或者其它活动,奢侈品牌始终要保证给消费者新鲜感、刺激感。
    第四式:秀店堂。奢侈品在店面设计和陈列上也投入巨资,融入高尚的美学。奢侈品的终端近乎艺术天堂。他们会安排专职的巡查人员,例如卡地亚,每天都有若干名人员固定巡店,确保陈列无误。如公主般尊贵的店员,会顶级服务迎候顶级客户,让他们享受女王般尊荣。
    看点三:奢侈品的流行密码:五阶段消费进程
    在亚洲国家,奢侈品消费层次有差别吗?当然有啊,如果说下棋分段位,这消费水平也是有段位的,我把书中的内容总结了一下,可以划出五个段位。
    第一段位是是醒悟者。萌发奢侈消费的意愿。近现代史上,亚洲各民族都做过恶梦,饥饿扼杀了梦想,战乱压抑了欲望,一旦经济快速发展,消费欲望随之抬头。
    第二段位是识别者。经济持续成长,富裕起来的民众开始出国旅游,外国的商品开始进口,他们发现了LV与Gucci,随后,大规模的奢侈品消费也由此拉开。九十年代的中国就是在这个识别段位上。
    从《亚洲名牌圣教》中的一桩逸事挺有意思:
    一次在在北京赛特购物中心。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未带随从,突然出现在男装部。店经理获报后赶紧亲自接待。江泽民说要找一条方格子围巾,就是朱镕基总理用的那种Burberry的。不巧的是,赛特没有卖Burberry。江主席在第二天召来Burberry的当地主管说:“挑一个你中意的百货公司,尽快设立Burberry专柜。”于是,品牌商喜出望外,火速设店,现在Barberry专卖店见多不怪了。
    第三阶段是炫耀者。消费者追求的核心价值已不再侧重于商品本身的功能利益,他们更看重的是依附在商品使用价值之外的“符号象征价值”。中国目前基本上处在这一阶段。《亚洲名牌圣教》就写了这么一段:
    “名列“福布斯中国富豪榜”的黄巧灵,盖了一栋1000万美元的仿白宫建筑,里头连椭圆形办公室都有。好像还不够似的,他又盖了缩小尺寸的拉什莫尔山(Mount Rushmore,美国总统人头石像所在地)与华盛顿纪念碑……。
    这种举动的原因很简单:就是炫耀性消费,与品味无关。”
老外这话是说得尖刻了一点:“就是炫耀性消费,与品味无关。”不过真的那啥!我认识一位法国红酒经销商,他看着中国富豪像喝可乐一样,咕咚咕咚喝红酒,他说我痛心啊,不知道该怎么说。我说我知道:中国有句成语,叫作“暴殄天物”!说白了,就是糟蹋好东西。
这次金融危机,全球奢侈品零售商遇到灾难性的打击。去年以来美国1000多家珠宝商倒闭。中国奢侈品消费却一枝独秀。世界奢侈品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,2007年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8%,已经超过美国,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奢侈品国。预计到2015年,将超过日本,成为奢侈品消费之王。看来面子消费亚洲人是世界之最,中国人是亚洲之最,中国富豪又是中国人之最!唉,这面子,在中国忒贵。
    第四阶段是适应者。一般经过5到10年的发展,奢侈产业便会迎来引爆点“适应”阶段。在这个时期,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圈子中,如果没有合适的身份标记,可能会被人看不起。深港两地的的富婆圈、老板圈都是这样。
    第五阶段是习惯阶段。奢侈消费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。一旦个人习惯Zegna(杰尼亚)套装和Prada(普拉达)皮鞋的高级品质,你会发现你几乎没有办法忍受一般品牌的品质。世界是圆的,第五段的消费者开始回归,对品质的要求超过面子,用名牌,但去掉Logo,这就是所谓低调的奢华。
    大致说来,名牌奢侈品产业,大多数国家是一段,印度是二段,中国大陆是三段,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是第四段,日本是五段高手。
    高手也只是信徒而已。最厉害的是谁?是教主啊。
   美中不足:后视镜里的名牌圣教
  《亚洲名牌圣教》,书写的不错,但也有点遗憾。
    第一个问题,这本书对奢侈品消费的研究,基本是属于过去完成时,缺少将来进行式。明天怎么样,今天的信徒,明天会不会变成异教徒?明天的新教,将如何与传统教派分庭抗礼?书里没怎么说,要我们自己去想了。
    第二个问题,本书是台湾天下杂志出版的,大陆还没有出版。所以买来要花100多块人民币。嗬嗬,对读书人来说,不知算不算是也是一种奢侈?
   读家解读:品牌商“发镳”,消费者“接招”
    有位网友问我,读这本书有什么用处呢?读书有用啊。一本书就是一种工具,它可以谋利,也可以防身。当然这要看是谁来读了。
    比如你是品牌商,是否可以借鉴市场密码,对潜力无限的奢侈品市场“发镳”?比如你是消费者,你是否可以借流行密码,对层出不穷商家的诱惑“接招”?当然可以!正所谓:你不读,不知道;你读了,就有道。
  
  • 鬼城来客
  • 发表于:2010/5/31 11:47:23
  • 来自:香港
  1. 沙发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沙发支持楼主好贴
  
论坛首席论坛首席
  • 发表于:2010/5/31 11:52:25
  • 来自:重庆
  1. 板凳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品牌的力量,把自己打造成品牌

 

  
二维码

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

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微信登陆
加入签名
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